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50325

認識祂、認識自己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出埃及記 4:1-16

上帝呼召摩西回到埃及去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奴役之地,摩西有所遲疑,上帝一再的對摩西說話,好似苦口婆心的勸說。摩西心裡仍然有很大的阻攔,他終究認為沒有人會相信他說的話。於是,上帝在他面前顯現神蹟,使杖變成蛇、讓大痲瘋出現又即刻醫治,讓他帶著上帝的能力,展現給他們看見;還吩咐他,若他們依舊不信,就將水變成血。盡其可能的幫助摩西克服心中的遲疑。

摩西似乎說不過上帝,拿自己的能力當藉口,上帝提醒他,能力在於上帝,在於造物的主。摩西終於再也找不到什麼理由拒絕,但他仍然無法跨越心裡的困難,雙手一擺,雖稱上帝是主,卻不聽差遣,反過來要求上帝任意找其他人去擔這項苦差事。

摩西的態度到這般無禮的程度,上帝雖然不悅、發怒,仍然體貼他確實從過去的經驗得到深深的創傷。因此上帝讓他的哥哥亞倫出來歡喜迎接他,也作為他的陪伴,賜口才給亞倫,讓哥哥亞倫替他發言。上帝仍然明明白白地差遣摩西前去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奴役的埃及地,讓亞倫成為他的輔助。

在上帝眼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因為祂創造我們每一個人成為獨特的個體。祂按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來呼召我們、差遣我們,使我們的生命成為獨特的意義。我們是不是常常不自覺地抱怨日常所做的?也不滿意自己的工作?除了選擇繼續將自己埋在孤獨的怨懟𥚃,我們還有一個更好的選擇,我們可以來到上帝面前,認識祂所造的這個獨特個體。如果你還不認識自己的特質,是不是其中有個可能,是你對上帝的認識還不夠?上帝按著祂的形象創造我們(創世記 1:27),如果不夠認識上帝,怎能足夠認識自己?上帝有豐富的慈愛、良善,有祂的位置和能力。

如果你為亞倫抱屈,明明是哥哥,為什麼上帝讓他輔助自己的弟弟成為領袖?上帝完完全全地知道我們每個人的特質,祂知道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事,祂知道我們的心思意念,而且祂願意差派誰就差派誰。上帝差派亞倫居於輔助的位置,並不是讓他屈於次等的位置。亞倫能夠幫助摩西是因為他的能力,上帝𧶽他口才的能力來幫助摩西,上帝揀選他以親人的身分成為摩西的陪伴,幫助摩西心裡的軟弱處,能夠再次堅固起來。

上帝親自揀選差派的,祂必看重。亞倫的生命中,雖然曾經做了不稱職的事,上帝既然交付了工作,就認定他到底,甚至行神蹟使枯木發芽,來認定亞倫的身份和他領受的呼召(民數記 17:1-8)。

上帝應許亞倫與摩西同去,摩西不再說話,可能因爲心裡攔阻的力道不再那麼強,可能出於不能拒絕的無奈,也可能是接受宿命的心態,無論摩西心裡的想法如何,他的生命有了不再一樣的開端。

若我們能夠「接受、順服、經歷」就能夠更認識祂,也更認識我們自己,以祂的角度眼光看待我們自己,在經歷的祂的時候,我們必定訝然發現祂是如此的豐盛,富有憐憫與慈愛,祂的能力何其廣大。任何時候起了任何的疑惑,我們總可以來到祂面前與祂對話、親近祂、認識祂。祂知道我們的心思意念與擔憂,祂極願意以祂的能力和權柄,在我們不足之處提供補給,因為我們屬於祂,祂是愛我們、造我們的主。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50318

來到祂面前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出埃及記 3:13-3:22

摩西在曠野牧羊的時候,上帝呼召他,摩西對於上帝交付的任務似乎有點卻步,他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摩西持續對上帝拋出他在乎的一些問題,先是質疑自己尷尬的處境,怎能去見法老呢?上帝承諾必與他同去,以及將來必成就的事。

他又提出心裡的恐懼,這恐懼來自過去的切身經驗,卻只是假設的問題:「我到以色列人那裡,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神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他們若問我說:『他叫什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什麼呢?」( 出埃及記 3:13 )摩西說話的方式,似乎將自己擺在以色列人之外,失去族群的歸屬和認同,當年他做了莫大的犧牲,放下皇室王子的身分,認同受苦待的奴役,接受自己血親族群,卻得不到預期的結果,確實在他心裡烙下深深的痕跡。上帝回答摩西的,是肯定的、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我是自有永有的。」( 出埃及記3:14 )祂威而不怒,有權柄,但不耍權威,富有恩慈,繼續耐心與摩西對話,指教摩西去的時候應當說些什麼。上帝吩咐摩西,因著祂的名,帶著祂的呼召、使命,去向以色列人傳達祂的眷顧,重申祂將帶領以色列進入流奶與蜜之地的應許。

當然,摩西過去的經驗、心裡的感受,上帝相當清楚知曉,祂沒有讓摩西隻身單獨前往,祂為摩西預備同伴,作為彼此的支持。祂吩咐他與以色列的長老同去見埃及王。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創造主,祂同時也向摩西預警困難,說:「我必伸手在埃及中間施行我一切的奇事。」( 出埃及記 3:20

面對摩西的質疑,上帝不因他的不信而發怒,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施加溫柔慈愛,以祂的名、祂的能力,扶起人的軟弱,堅固信心,幫助摩西除去心中擔憂,也考慮到了現實情況,為摩西將遭遇的問題和阻攔,提供解決的方法。

在摩西與上帝的對話中,摩西不斷地專注於過去的經驗引起的擔憂和恐懼,這些擔憂和恐懼確實是存在的,上帝並沒有漠視,並沒有濫用霸權,強行要求摩西擔負起任務。上帝慈愛良善、富有耐心,為摩西一個接一個的解決心中恐懼,堅固他的心,使他有足夠強壯的心志,能順服且接受呼召和使命。

我們是否和摩西一樣,過去曾經發生的經驗已經籠罩盤踞整個心,太過專注心裡的恐懼,害怕失敗,看問題大過上帝,而將上帝拒於門外?

過去失敗的經驗,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現今或未來的問題。對於今日來說,過去的經驗可能只是一個假設的情況,我們是不是可以不要在自己的腳下設限?是不是能夠來到上帝面前,將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交給祂,祂必定將真理揭示在我們面前,安慰我們,陪伴我們面對也解決現實的問題。祂有能力扶起人的軟弱,堅固信心,因為祂是生命的源頭,祂是賜生命、有豐富憐憫慈愛的主。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50304

和祂站在一起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出埃及記 3:1-12

摩西離開埃及之後,在米甸住下來,在這地結婚生子,牧養他岳父葉忒羅的羊群。有一天,摩西帶著羊群到野外去,在何烈山看見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摩西上前去一探究竟,耶和華上帝就從荊棘裡呼喊他:「摩西!摩西!」他回答:「我在這裡。」上帝接著說:「不要近前來。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又說:「我是你父親的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

上帝向摩西揭露祂自己的身分之後,繼續對摩西說話,闡明祂的用意。祂要呼召摩西帶領祂的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離開那地,去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祂聽見以色列人的哀聲,祂也看見埃及人怎樣欺壓他們。所以,祂要差遣摩西去見法老,將祂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

讀到這裡,是不是發現故事的脈絡有點曲折,以至難以銜接?摩西不是因爲法老要殺他,才逃出來寄居外地嗎?他不是曾經放下皇室的地位,想要和他的族人站在一起,試圖拯救他的族人,才落到今天的下場嗎?他再回去埃及地,豈不是自投羅網?能成得了什麼事嗎?寄居外地許多年,這些點點滴滴仍清楚地在摩西心裡,他回答上帝:「我是什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上帝對他說:「我必與你同在。你將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侍奉我,這就是我打發你去的證據。」

除了「我必與你同在」這句話讓人能安撫人心之外,上帝將未來的事情當作證據,真的有說服力嗎?

在上帝呼召摩西的這段對話,上帝呼喊摩西的名字,也告訴摩西這地是聖地,又揭露祂的身分。這地之所以為聖地的原因是「上帝在這裡」,上帝是聖潔的,聖潔的意思指的是「分別出來」,上帝完全與罪惡黑暗分別,這就是祂的聖潔。

上帝聽見祂的百姓受苦待,也知道摩西的處境,知道他的弱處。祂並非刻意刁難摩西,而是知道祂的能力絕對能夠讓摩西成事。上帝是全能的上帝,也是全知的上帝,祂知道這事必定成就,祂的百姓必定看見且經歷祂的大能,走出受奴役之地來敬拜祂。

我們是不是也都和摩西一樣,清楚記得過去的挫敗,將這些挫敗藏在心裡,合理推論過去沒有辦法完成的事情,現在也做不得?甚至讓過去跌跤摔倒的經驗做為自己的保護,警惕自己不要再受同樣的傷?但,我們能不能和上帝站在一起,和過去的一切黑暗分離?是不是能夠抬頭仰望上帝,當祂伸出手來扶持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能夠將手掌搭上祂的手心,願意讓祂的能力將我們拉拔起來,迎接祂的能力和更新?或是先到祂的面前認識祂是 誰?我們自己是誰?願意和摩西一樣,將鞋子脫下來,挪除與上帝之間的阻隔,將最直覺的問題和擔憂拋給祂?無論我們拋出問題的動機是推卻或是尋求,上帝是賜生命的上帝,祂必帶領我們走一趟超乎邏輯想像、豐富精彩的旅程,這一路上,我們必定唱生命的樂歌,打從心底讚美祂。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41119

祂的工作不曾停止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出埃及記 2:16-25

摩西逃離朝夕相處的埃及皇室家人,離開血脈相親的以色列人,隻身到了曠野米甸。有一天,他在井水旁邊,看見米甸祭司的七個女兒來打水,給她們父親的羊群飲水,卻有其他的牧羊人來搶奪水源,摩西就起來幫助她們,又幫她們給羊群飲水。這七個女兒返家之後,她們的父親驚訝,今天怎麼這麼快回來?她們說,有個埃及人搭救了她們,又幫助她們打水,她們的父親聽了,趕緊讓她們把這人找來,款待他。摩西接受他的招呼,願意住下來,他還把自己的女兒給摩西為妻。

摩西決定放下皇室的好處,認同他的以色列血統,當時四十歲(使徒行傳 7:23)。逃到曠野之後,在曠野生活,成家娶妻,生育下一代,這回又過了四十年(出埃及記 7:7)。表面上看起來,在曠野的四十年,上帝似乎對摩西不理睬,但實際上,上帝的工作不只預備摩西,還預備環境,預備埃及人和以色列人,預計在適當的時間,帶他們離開奴役之地。

經文說:過了多年,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做苦工,就嘆息哀求,他們的哀聲達於上帝。上帝聽見他們的哀聲,就記念祂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上帝看顧以色列人,也知道他們的苦情。(出埃及記 2:23-25)以色列人受苦待和逼迫,已長達數十年,摩西離開埃及,在曠野也有四十年的時間,他們都還記得上帝嗎?都還記得他們是上帝的子民嗎?無論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上帝仍然記得他們,聽見他們做苦工發出的嘆息,也知道他們的苦情,更記得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上帝絕對沒有漠視不管。

我們是否也曾經「理所當然」的忘記上帝呢?為了別人的益處,犧牲自己的好處,卻得到相當失望的結果,自然而然的下了一個結論:「祂根本不理不睬」。無論我們的感受如何,上帝總記得祂所愛的每一個孩子。

在我們感受不到祂的時候,並不表示祂停止了工作,或是忘卻了我們,很可能祂正透過我們所經歷的事,練就我們的信心和成熟度,祂願意給我們從失敗中學習的機會,祂並不因為我們不完美就拒絕我們,祂不會對我們失望,祂希望我們不要否定自己,我們不足的,祂要來賜予。我們在任何一個當下的決定或行為,都可以選擇學習更像祂,以接受祂的培育和養成,使我們在遭遇拒絕和否定的時候,能夠做出適當的舉動來回應,練就我們能隨時為祂使用,為祂以適當的方法,做榮神益人的事。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41112

失落,不落空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出埃及記 2:11-15

摩西出生於希伯來家庭,被埃及法老王的女兒領養,在埃及皇室裡,幼年由奶媽帶大,在上帝巧妙的安排之下,摩西的希伯來生母在皇室裡成為他的奶媽,將他帶大。

摩西的生母是希伯來人,一言一行的舉止中,自然帶著希伯來的生活習慣和背景文化;摩西的生母也是敬畏上帝的人,無疑地,必然隨時思想上帝的意念,也對祂的應許帶著盼望。在養育摩西的那幾年,必定對他說明他出自以色列的身分,傳講上帝對先祖亞伯拉罕的應許。

摩西在埃及皇室裡長大,接受皇族的教育,不外乎騎馬、射箭、游泳。當時埃及是世界的強國,各方面都有相當的發展,在如此的環境和時代背景之下,摩西可能也學習了數學,包括三角函數、幾何學,還有建築、地理、歷史、醫藥、音樂,可能也學得了戰爭策略、法律…等等,又因當時貿易頻繁,在埃及聚集各地各方的人,說著不同的語言,也可能造就摩西在多種語言方面的學習。

摩西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想去看看他的以色列弟兄。當時以色列人受苦待做勞苦的工作,被埃及人看管,他看見他的以色列弟兄受冤屈,被欺壓,為了保護他,而打死了埃及人。他以為他的弟兄一定明白上帝藉他的手搭救他們,然而他們卻不明白(使徒行傳 7:20-29)。第二天,他又去,看見兩個以色列人爭鬥,試圖介入,卻發現他殺埃及人的事已經傳出去。法老聽見這事,想殺摩西,但摩西躲避出走,逃往米甸地居住。

摩西的原生血緣來自以色列,卻在埃及人的環境成長、接受教育,心裡的身分認同始終存在衝突和矛盾。在四十歲的時候,他決定去看看自己的族人,接連兩天去看,出乎意料,他的族人並不了解,也不接受他。摩西決定接受自己原生家庭的身分之前,必須放棄皇室裡一切的富裕和方便。放棄皇室,來和身為奴隸的族人站在一起,是多麼大的決定!而在做出這麼大的決定之後,結果並不如預期,卻更加令人失落,左右皆失的情況下,他只能選擇逃離,居住異地。

摩西定意做出對的決定,決定犧牲相當大的好處;他選擇做對的事,卻得不到預期的結果。或許,我們也曾經經歷如此既尷尬又失落的雙重挫折,或許,這樣的經歷讓我們起了埋怨,覺得好像被上帝拋棄,但上帝並非坐視不管,上帝有掌權的能力,在我們認為超出預期,超出能掌握的情況,上帝的能力仍掌握著我們認為的失控。

摩西搭救自己族人的心意,是上帝的心意,但並非上帝的時間和方法。摩西在埃及地已經習得許多學問,但還不足以達到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奴役之地的成熟能力,上帝還要領他繼續學習新的課題。

有時我們認為自己已經充足了,各方面都考量了,也確認上帝的心意,實際行動之後,反而摔得灰頭土臉,心中的懷疑和埋怨隨之而起,然而愛我們的上帝並非坐視不管,祂允許我們落入一敗塗地的景況,要讓我們練就更加成熟的人格,學習謙卑,學習明瞭:離了祂,我們就不能做什麼(約翰福音 15:5)。很多時候,我們總認為,離了祂,勉強還能做一點,就勉強靠著這一點,勉強採取行動,但上帝真實的話語無法打折扣。祂要我們不孤單的行事,我們倚靠祂,要我們認識謙卑,學習堅毅,學習勝過挫折,也學習明瞭祂的最佳意念,在我們的意念之上。倚靠祂,我們能獲得更多,我們以為落空的,也能由祂意美好的心意來填補,使我們得到完完整整的滿足。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41016

隨時的幫助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出埃及記 2:1-10

這一章記載摩西的出生。當時,以色列人在埃及地受逼迫,成為奴隸,法老王下令「以色列人所生的男孩,都要丟在河裡。」有一個利未家的人娶了一個利未女子為妻,那女人懷孕,生一個兒子,藏了他三個月。男嬰日漸長大,哭聲更頻繁、更響亮,已經無法再藏,這女人就取一個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將孩子放在裡頭,把箱子擱在河邊的蘆荻中,男嬰的姐姐在遠處觀察。

摩西出生的背景,以色列人身處異地,是外來者的身分,被逼迫,遭受不平等、不公義的處境,雖然環境如此艱困,但他的父母是信靠上帝的人。摩西的母親不能違背法老王的命令,也必須順服上帝,在兩相衝突之下,她必須以智慧做出適當的舉動。她為這孩子拿了蒲草箱,抹上防水的材料,將孩子放在裡頭,再箱子擱在河邊的蘆荻中。雖然她無法保護孩子免於惡法、免於河中惡獸的威脅,但她做了自己能做的防水保護,環境的惡劣是事實,但她不多加想像,而是憑著信心,將這孩子交託在她所信靠的上帝手中。摩西的姐姐站在遠方觀察,並不是因為母親的吩咐,而是出於對生命的關愛,對親人的愛護。

法老的女兒來到河邊洗澡,身邊有許多使女,她看見蘆荻中有個箱子,就派一個婢女拿來,打開箱子,看見那孩子。孩子哭了,憐憫他,說:「這是希伯來人的一個孩子。」在一旁觀察的的姐姐上前去,問法老的女兒:我幫妳找一個希伯來婦人,為這孩子作奶媽,可不可以?法老的女兒同意她的建議,這孩子的姐姐就去叫了孩子的母親來。 法老的女兒要她幫忙奶養這孩子,給她工價。孩子長大了,這婦女把他帶到法老的女兒那裡,孩子就做了她的兒子。她給孩子起名叫摩西,意思是:「因我把他從水裡拉出來。」

摩西的姐姐看到法老的女兒撿拾這個蒲草箱,分辨出法老女兒對孩子的憐憫疼惜,摩西的姐姐機靈反應,敢於上前提議,法老的女兒同意了,她就找來最適合這孩子的奶媽。這孩子的母親原本將孩子交出去,現在上帝將孩子交還給她,除了讓她親自乳養孩子,還得到酬勞,她不只能夠親自照顧孩子,還得到工價,此外,在信仰的生命也更加堅定,更加拉近與上帝之間親密的距離。

摩西的生平記載,多次出現神蹟,神蹟事件的幻妙的確使人驚艷,但這驚艷可能只流於瞬間的煙火,事件過了,也就遺忘了。如此動人的影響力如何能夠持續留下無窮的韻味和力道?在於注重我們自己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在一切不利的環境之下,摩西的母親信靠上帝的能力,摩西的姐姐對他的關愛不減,機警勇敢採取智慧的行動,做上帝喜悅的事。誰能想像得到摩西出生奴隸的身分,卻成為法老女兒領養的孩子,成為埃及皇室的成員之一?

反觀當今世代,我們所處的環境可能已經有了許多的自由和方便,但的確也有屬於這個世代的難題,我們常做的是什麼呢?在環境的限制之下,妥協?在資源缺乏的時候,埋怨?還是憑著信心信靠交託上帝,尋求祂的智慧,完成我們手中能做的之外,還相信祂能做的比我們能做的更多?

上帝適時適地的引導適合的人來到河邊,撿拾藏匿摩西的箱子,上帝也會適時適地的成為我們隨時的幫助 ( 詩篇 46:1 )。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41003

祂值得信靠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出埃及記第 1 章

以色列家族因饑荒之年,也因約瑟先到了埃及,作了宰相,後繼舉家遷移,在埃及的歌珊安養 ( 創世記 47:1-6 )。來到埃及的,凡從雅各而生的,共有七十人 ( 出埃及記 1:1-6 )。

過了一段時間,當時繼承王位的埃及法老,已經不認識約瑟,他見以色列人在埃及的人數逐漸增多,害怕以色列強過埃及,擔心日後若遇爭戰的事,就結合埃及的仇敵聯手攻擊。因此,讓他們為法老建造兩座城,埃及人派督工的轄制他們,加重擔苦害他們。以色列人越受到迫害,人數越是增加,埃及人仍然在一切的工上都非常嚴厲地待他們。

埃及法老第一步的策略成不了目的,於是變本加厲,要求接生婆在為希伯來婦人接生的時候,殺死男嬰。接生婆敬畏上帝,不照埃及王的吩咐行,留下男孩的性命,上帝因此厚待接生婆。

出埃及記的第一章描述當時的時代背景,銜接故事前後的情節,同時也記載上帝預言的實現。創世記 15:13-16: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的確知道,你的後裔必寄居別人的地,又服侍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苦待他們四百年。並且他們所要服侍的那國,我要懲罰,後來他們必帶著許多財物從那裡出來。但你要享大壽數,平平安安地歸到你列祖那裡,被人埋葬。到了第四代,他們必回到此地,因為亞摩利人的罪孽還沒有滿盈。」

在以色列人受苦待之前,上帝早已預言祂的計畫,這段預言包括幾項重點:

● 寄居 ● 服侍那地的人 ● 受苦待 ● 懲罰 ● 從那裡出來 ● 必回到迦南地 (應許之地)

從表面看來,上帝似乎在懲罰埃及人時才出現,但,實際上,上帝在一切的始末都與祂的子民同在,上帝要他們在任何事的每一階段都經歷祂,要他們知道在苦難中上帝仍掌權,祂是值得信靠的。

出埃及記的第二章記載一名希伯來男嬰的出生,他的名字叫摩西。除了耶穌之外,摩西長久以來已為世人留下深遠的影響,影響人們,無論是作領袖的人、作順服的人、作屬靈的人…等,都得著正面的益處。

摩西的品格在信心、禱告、謙卑、勇敢的表現,作了世人的榜樣:

● 摩西因著信,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他寧可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他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希伯來書 11:24-26)

● 他因著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希伯來書 11:27)

● 他因著信,就守逾越節,行灑血的禮,免得那滅長子的臨近以色列人。(希伯來書 11:28)

每在遭遇問題時,摩西總是藉著禱告,來到上帝面前,將每一次的決定擺在上帝的面前:

● 後有埃及大軍追趕,前有紅海阻擋去路,前後進退不得的時候,摩西在禱告裡尋求上帝。

● 在沙漠曠野,遭人民背離,以色列人想要推舉新的領袖帶領他們回到埃及-那受奴役之地,摩西在禱告裡尋求上帝。

居高位容易使人趾高氣昂,然而摩西在人面前所展現的,反而是謙卑的態度。

摩西敢到埃及法老面前,要求法老讓以色列人離開,展現過人的勇氣。這份勇敢,來自於他知道,敬畏上帝、信靠上帝是什麼樣的狀況。

上帝的話語都是祂所默示的 (提摩太後書 3:16 ),由祂親自啟示祂所揀選的僕人而記錄下來,使祂的每個孩子能藉著祂的話語、祂的吩咐,與祂建立親密的個人關係。

你是不是曾經因為上帝的話語得到安慰和鼓勵?因為祂的故事得到啟發,因為願意信靠祂,堅持順服祂的吩咐,即便必須承受困難也願意去做?如果你曾經經歷這些,就是因著祂的呼召與祂建立親密的個人關係,祂要藉著你嘗著祂的恩典與恩惠,使你祝福滿溢,還要藉著你傳遞滿溢的祝福給周圍的人。今天,你是不是仍願意繼續這樣的堅持?是不是願意和摩西一樣,信靠上帝、向上帝禱告、在上帝面前與在人之前都謙卑?是不是能夠知道敬畏上帝、信靠上帝是什麼樣的狀況,而為主勇敢?

如果你還不曾經歷過上帝的恩慈滋味,是不是願意從今天開始,試試嘗主恩的滋味?摩西並非出生就帶著信心、謙卑、勇敢、禱告的心,而是在一生與上帝同行的路上得到陶造塑形。摩西的一生,活了120歲,40年在埃及 (當時的強國) 皇室裡學著了些什麼、40年在曠野活得一無是處、40年在上帝面前全然奉獻,編織成他與上帝之間的親密關係,也成為世人之中的佳話。在希伯來書裡更是記載與上帝同行得勝的榮耀:

他們因著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堵了獅子的口, 滅了烈火的猛勢,脫了刀劍的鋒刃,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希伯來書 11:33-34 )

摩西的上帝,也是今日我們信靠的上帝,上帝藉著耶穌、摩西、保羅傳遞給我們的教導是一致的,祂昨日今日不改變,未來一樣可靠。雖然我們的環境與摩西當時的時代背景稍有不同,但祂的能力不減,祂的慈愛環繞,祂與我們同在,我們能夠在祂的話語裡、在向祂傾心吐意的禱告裡,與祂建立親密的個人關係,編織出周圍的人知曉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