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50325

認識祂、認識自己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出埃及記 4:1-16

上帝呼召摩西回到埃及去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奴役之地,摩西有所遲疑,上帝一再的對摩西說話,好似苦口婆心的勸說。摩西心裡仍然有很大的阻攔,他終究認為沒有人會相信他說的話。於是,上帝在他面前顯現神蹟,使杖變成蛇、讓大痲瘋出現又即刻醫治,讓他帶著上帝的能力,展現給他們看見;還吩咐他,若他們依舊不信,就將水變成血。盡其可能的幫助摩西克服心中的遲疑。

摩西似乎說不過上帝,拿自己的能力當藉口,上帝提醒他,能力在於上帝,在於造物的主。摩西終於再也找不到什麼理由拒絕,但他仍然無法跨越心裡的困難,雙手一擺,雖稱上帝是主,卻不聽差遣,反過來要求上帝任意找其他人去擔這項苦差事。

摩西的態度到這般無禮的程度,上帝雖然不悅、發怒,仍然體貼他確實從過去的經驗得到深深的創傷。因此上帝讓他的哥哥亞倫出來歡喜迎接他,也作為他的陪伴,賜口才給亞倫,讓哥哥亞倫替他發言。上帝仍然明明白白地差遣摩西前去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奴役的埃及地,讓亞倫成為他的輔助。

在上帝眼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因為祂創造我們每一個人成為獨特的個體。祂按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來呼召我們、差遣我們,使我們的生命成為獨特的意義。我們是不是常常不自覺地抱怨日常所做的?也不滿意自己的工作?除了選擇繼續將自己埋在孤獨的怨懟𥚃,我們還有一個更好的選擇,我們可以來到上帝面前,認識祂所造的這個獨特個體。如果你還不認識自己的特質,是不是其中有個可能,是你對上帝的認識還不夠?上帝按著祂的形象創造我們(創世記 1:27),如果不夠認識上帝,怎能足夠認識自己?上帝有豐富的慈愛、良善,有祂的位置和能力。

如果你為亞倫抱屈,明明是哥哥,為什麼上帝讓他輔助自己的弟弟成為領袖?上帝完完全全地知道我們每個人的特質,祂知道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事,祂知道我們的心思意念,而且祂願意差派誰就差派誰。上帝差派亞倫居於輔助的位置,並不是讓他屈於次等的位置。亞倫能夠幫助摩西是因為他的能力,上帝𧶽他口才的能力來幫助摩西,上帝揀選他以親人的身分成為摩西的陪伴,幫助摩西心裡的軟弱處,能夠再次堅固起來。

上帝親自揀選差派的,祂必看重。亞倫的生命中,雖然曾經做了不稱職的事,上帝既然交付了工作,就認定他到底,甚至行神蹟使枯木發芽,來認定亞倫的身份和他領受的呼召(民數記 17:1-8)。

上帝應許亞倫與摩西同去,摩西不再說話,可能因爲心裡攔阻的力道不再那麼強,可能出於不能拒絕的無奈,也可能是接受宿命的心態,無論摩西心裡的想法如何,他的生命有了不再一樣的開端。

若我們能夠「接受、順服、經歷」就能夠更認識祂,也更認識我們自己,以祂的角度眼光看待我們自己,在經歷的祂的時候,我們必定訝然發現祂是如此的豐盛,富有憐憫與慈愛,祂的能力何其廣大。任何時候起了任何的疑惑,我們總可以來到祂面前與祂對話、親近祂、認識祂。祂知道我們的心思意念與擔憂,祂極願意以祂的能力和權柄,在我們不足之處提供補給,因為我們屬於祂,祂是愛我們、造我們的主。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50318

來到祂面前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出埃及記 3:13-3:22

摩西在曠野牧羊的時候,上帝呼召他,摩西對於上帝交付的任務似乎有點卻步,他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摩西持續對上帝拋出他在乎的一些問題,先是質疑自己尷尬的處境,怎能去見法老呢?上帝承諾必與他同去,以及將來必成就的事。

他又提出心裡的恐懼,這恐懼來自過去的切身經驗,卻只是假設的問題:「我到以色列人那裡,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神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他們若問我說:『他叫什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什麼呢?」( 出埃及記 3:13 )摩西說話的方式,似乎將自己擺在以色列人之外,失去族群的歸屬和認同,當年他做了莫大的犧牲,放下皇室王子的身分,認同受苦待的奴役,接受自己血親族群,卻得不到預期的結果,確實在他心裡烙下深深的痕跡。上帝回答摩西的,是肯定的、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我是自有永有的。」( 出埃及記3:14 )祂威而不怒,有權柄,但不耍權威,富有恩慈,繼續耐心與摩西對話,指教摩西去的時候應當說些什麼。上帝吩咐摩西,因著祂的名,帶著祂的呼召、使命,去向以色列人傳達祂的眷顧,重申祂將帶領以色列進入流奶與蜜之地的應許。

當然,摩西過去的經驗、心裡的感受,上帝相當清楚知曉,祂沒有讓摩西隻身單獨前往,祂為摩西預備同伴,作為彼此的支持。祂吩咐他與以色列的長老同去見埃及王。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創造主,祂同時也向摩西預警困難,說:「我必伸手在埃及中間施行我一切的奇事。」( 出埃及記 3:20

面對摩西的質疑,上帝不因他的不信而發怒,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施加溫柔慈愛,以祂的名、祂的能力,扶起人的軟弱,堅固信心,幫助摩西除去心中擔憂,也考慮到了現實情況,為摩西將遭遇的問題和阻攔,提供解決的方法。

在摩西與上帝的對話中,摩西不斷地專注於過去的經驗引起的擔憂和恐懼,這些擔憂和恐懼確實是存在的,上帝並沒有漠視,並沒有濫用霸權,強行要求摩西擔負起任務。上帝慈愛良善、富有耐心,為摩西一個接一個的解決心中恐懼,堅固他的心,使他有足夠強壯的心志,能順服且接受呼召和使命。

我們是否和摩西一樣,過去曾經發生的經驗已經籠罩盤踞整個心,太過專注心裡的恐懼,害怕失敗,看問題大過上帝,而將上帝拒於門外?

過去失敗的經驗,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現今或未來的問題。對於今日來說,過去的經驗可能只是一個假設的情況,我們是不是可以不要在自己的腳下設限?是不是能夠來到上帝面前,將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交給祂,祂必定將真理揭示在我們面前,安慰我們,陪伴我們面對也解決現實的問題。祂有能力扶起人的軟弱,堅固信心,因為祂是生命的源頭,祂是賜生命、有豐富憐憫慈愛的主。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50304

和祂站在一起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出埃及記 3:1-12

摩西離開埃及之後,在米甸住下來,在這地結婚生子,牧養他岳父葉忒羅的羊群。有一天,摩西帶著羊群到野外去,在何烈山看見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摩西上前去一探究竟,耶和華上帝就從荊棘裡呼喊他:「摩西!摩西!」他回答:「我在這裡。」上帝接著說:「不要近前來。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又說:「我是你父親的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

上帝向摩西揭露祂自己的身分之後,繼續對摩西說話,闡明祂的用意。祂要呼召摩西帶領祂的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離開那地,去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祂聽見以色列人的哀聲,祂也看見埃及人怎樣欺壓他們。所以,祂要差遣摩西去見法老,將祂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

讀到這裡,是不是發現故事的脈絡有點曲折,以至難以銜接?摩西不是因爲法老要殺他,才逃出來寄居外地嗎?他不是曾經放下皇室的地位,想要和他的族人站在一起,試圖拯救他的族人,才落到今天的下場嗎?他再回去埃及地,豈不是自投羅網?能成得了什麼事嗎?寄居外地許多年,這些點點滴滴仍清楚地在摩西心裡,他回答上帝:「我是什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上帝對他說:「我必與你同在。你將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侍奉我,這就是我打發你去的證據。」

除了「我必與你同在」這句話讓人能安撫人心之外,上帝將未來的事情當作證據,真的有說服力嗎?

在上帝呼召摩西的這段對話,上帝呼喊摩西的名字,也告訴摩西這地是聖地,又揭露祂的身分。這地之所以為聖地的原因是「上帝在這裡」,上帝是聖潔的,聖潔的意思指的是「分別出來」,上帝完全與罪惡黑暗分別,這就是祂的聖潔。

上帝聽見祂的百姓受苦待,也知道摩西的處境,知道他的弱處。祂並非刻意刁難摩西,而是知道祂的能力絕對能夠讓摩西成事。上帝是全能的上帝,也是全知的上帝,祂知道這事必定成就,祂的百姓必定看見且經歷祂的大能,走出受奴役之地來敬拜祂。

我們是不是也都和摩西一樣,清楚記得過去的挫敗,將這些挫敗藏在心裡,合理推論過去沒有辦法完成的事情,現在也做不得?甚至讓過去跌跤摔倒的經驗做為自己的保護,警惕自己不要再受同樣的傷?但,我們能不能和上帝站在一起,和過去的一切黑暗分離?是不是能夠抬頭仰望上帝,當祂伸出手來扶持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能夠將手掌搭上祂的手心,願意讓祂的能力將我們拉拔起來,迎接祂的能力和更新?或是先到祂的面前認識祂是 誰?我們自己是誰?願意和摩西一樣,將鞋子脫下來,挪除與上帝之間的阻隔,將最直覺的問題和擔憂拋給祂?無論我們拋出問題的動機是推卻或是尋求,上帝是賜生命的上帝,祂必帶領我們走一趟超乎邏輯想像、豐富精彩的旅程,這一路上,我們必定唱生命的樂歌,打從心底讚美祂。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31010

主恩的美善,唯有親自經歷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創世記第26章

當時,以撒因飢荒往基拉耳去,到非利士人的王亞比米勒那裡。耶和華向以撒顯現,明白地指示他:不要下埃及去,你寄居在這地,我必與你同在,賜福給你。此時,耶和華上帝向他重申與他父親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因著這約,上帝要將這約由以撒繼承延續。

以撒聽了上帝的指示,就順服上帝,住在基拉耳,但在面對環境的潛在威脅的時候,以撒還未能以信心信靠上帝,或許此時他所認知的上帝是他父親的上帝,他對上帝的認識是由上一輩傳達的知識而來,他所認識的上帝是對他訴說故事的那個人的上帝。

在以撒聽過的故事中,或許他曾經聽過父母親信心失敗的經歷,或許沒有聽過,這次他面對環境潛在威脅的恐懼時,他採用了自己的方法來處理,他害怕這地方的人因為妻子利百加貌美的緣故而將他殺害了,因此欺騙當地人,稱利百加是自己的妹妹。亞比米勒察覺他的謊言之後,曉諭眾民:「凡沾著這個人,或是他妻子的,定要把他治死。」亞比米勒尊重婚姻的價值,反而勝過以撒。

面對環境的潛在的威脅和自己內心的恐懼時,以撒和自己的父親一樣,選擇害怕外在環境,以自己的方式面對,而不是選擇敬畏上帝、信靠上帝,這兩個世代的人都犯了同樣的罪,這兩個世代的人都面對同樣的試煉,但是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是個人的,個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無法傳承,對上帝的信靠是個人的選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面對信心試煉的時候,也很可能一再遭遇同樣的試煉,但我們總有一位昔在今在永不變的上帝能夠信靠,能幫助我們勝過試煉,讓我們親自去經歷祂的美善。


即便以撒無法完全勝過信心的試煉,上帝仍然依照祂信實的應許祝福以撒昌盛。以撒在那地耕種,雖是飢荒之年,他卻有百倍的收成。耶和華賜福給他,日增月盛,成了大富戶。他有羊群、牛群,又有許多僕人,非利士人就嫉妒他。以撒的父親亞伯拉罕在世時候的僕人所挖的井,非利士人全都塞住,填滿了土。亞比米勒看見以撒比他們強盛得多,就趕他離開,以撒就離開那裡,前往基拉耳谷支搭帳篷。

以撒的父親亞伯拉罕在世之日所挖的水井,現在被非利士人塞住了,以撒就重新挖出來,仍照他父親所叫的叫那些井的名字。以撒的僕人在谷中挖井,便得了一口活水井。當地的牧人與以撒的牧人相爭水井,以撒的僕人又挖了一口井,他們又為這井相爭,以撒離開那裡,又挖了一口井,他們不為這井競爭了,他就給那井起名叫利河伯。他說:「耶和華現在給我們寬闊之地,我們必在這地昌盛。」

當地的牧人與以撒的牧人不斷地相爭水井,可見當地水源取得不易。缺乏水源,生命難以成長,收成將會不足,畜牧的成果也不會肥美。亞伯拉罕在世之日所挖的水井被非利士人塞住了,以撒就再將這些井挖開,當地的牧人不斷地前來相爭,以撒就再不斷地另外挖井,直到沒有人與他相爭為止。在這段信心試煉,等候上帝的日子,以撒以信心等候上帝,以尊重、和平的態度來處理面對。對於惡意塞住井口的非利士人、對於競爭水源的牧人,他以和平、忍讓、不爭奪的氣度來應對;對於已經不在世的父親,他仍然以尊重不爭奪的態度、敬畏上帝的態度保留那些井的名字。在等待的時日之後,上帝終究使他勝過外人的競爭、環境的試煉,讓他得著水源,得著平安和昌盛。他信靠上帝是祝福的源頭,不只是憑眼前所能看見的,他以信心親身經歷了上帝的恩典,親自嘗了主恩的美善,滿心喜樂的讚美耶和華上帝。

以撒前往別是巴去的時候,耶和華上帝在夜裡向他顯現,說:「我是你父親亞伯拉罕的上帝,不要懼怕,因為我與你同在,要賜福給你,並要為我僕人亞伯拉罕的緣故,使你的後裔繁多。」以撒就在那裡築了一座壇,敬拜上帝,支搭帳篷。他的僕人便在那裡挖井。亞比米勒同他的朋友和他的軍長,從基拉耳來見以撒。以撒對他們說:「你們既然恨我,打發我走了,為什麼到我這裡來呢?」他們表明來意,因為確實看見耶和華上帝與以撒同在,所以前來尋求彼此立約,互相不為害。以撒仍然持著和平、忍讓、不爭奪的態度,甚至願意化敵為友,為他們設擺筵席,他們吃喝之後,清早起來彼此起誓,以撒打發他們走,他們就平平安安地離開他走了。那一天,以撒的僕人來告訴他挖井的事,對他說:我們挖到水源了。

上帝的祝福是豐盛的,上帝是萬福的源頭,祂願意賜福給誰,誰就得著。上帝的應許和祝福可以由上一個世代傳承而來,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也是以撒的上帝,上帝豐盛的祝福和應許不會改變,但信心的堆壘唯有親自體驗經歷主恩,才嘗能到箇中美善的滋味,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除了自己能夠經營以外,旁人無從責代,而愛我們的上帝是如此願意與我們建立個人的關係,正如祂說,一個人若有一百隻羊,一隻走迷了路,他豈不撇下這九十九隻,往山裡去找那隻迷路的羊嗎?(馬太福音18:12-14)。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31003

尋求上帝的人不再饑渴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創世記第25章

亞伯拉罕一生活了一百七十五歲。他兩個兒子以撒、以實瑪利把他埋葬在麥比拉洞裡。這洞就是亞伯拉罕向赫人買的那塊田,亞伯拉罕和他妻子撒拉都葬在那裡。亞伯拉罕生前盡其所能將其他的兒子與以撒分開來,盡所能的保護以撒,因為以撒是上帝與他立定盟約的後嗣。

以撒娶利百加為妻的時候四十歲,以撒因他妻子無法生育,就為她祈求耶和華。耶和華應允他的祈求,他的妻子利百加就懷了孕。在當時的年代,生孕對一個家庭,對一名已婚的女子而言,是相當重要的,甚至當時的社會看重生孕高過看重一夫一妻的程度。以撒沒有效仿他父母重蹈覆轍,也沒有接受當時的社會價值觀,以撒為妻子無法生育祈求耶和華上帝。他們耐心等候上帝的回應,利百加生下兩個兒子的時候,以撒年正六十歲。

耶和華應允以撒的祈求,他的妻子利百加懷了孕。利百加懷胎的時候,孩子們在她腹中彼此相爭,她極其痛苦,就去求問耶和華。耶和華對她說:「兩國在你腹內,兩族要從你身上出來,這族必強於那族,將來大的要服侍小的。」生產的時候,果然生了雙胎。先出生的身體發紅,渾身有毛,如同皮衣,他們就給他起名叫以掃。隨後出生的,手抓住以掃的腳跟,因此給他起名叫雅各。

兩個孩子漸漸長大,以掃善於打獵,常在田野,雅各為人安靜,常住在帳篷裡。以撒愛以掃,因為常吃他的野味,而利百加卻愛雅各。有一天,雅各熬湯,以掃從田野回來累昏了。以掃向雅各要這湯喝,雅各趁機要求他交換長子的名分,以掃只在乎當下疲累的身體狀態,輕看長子的名分,在雅各的要求之下,以掃就對他起誓,把長子的名分賣給雅各,於是雅各將餅和紅豆湯給了以掃,以掃吃了喝了,便起來走了。

如果上帝已經命定了人的一生,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握之中,人還需要為自己生命負責嗎?在這兩個孩子出生之前,上帝已經預言他們的強弱和地位,在他們之間能夠因此而爭奪嗎?強的能夠仗勢任意所為?弱的能夠漫不在乎,自暴自棄?

生命不是一場賭局,不是拿到好牌才會成為贏家,生命不需要暴露在賭局的風險和搖擺之中。上帝是我們穩妥的根基,豐盛的生命是由信靠上帝而來,在祂安排的一切當中經歷祂,體會祂的美善。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已經賜下活水(約翰福音 4:13-14)、賜下生命的糧(約翰福音 6:35),尋求上帝的人將不再饑渴,有上帝同在的生命穩妥不動搖。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30926

跟隨上帝,絕對不迷路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創世記 24:28-67

亞伯拉罕的僕人遇見的女子,利百加,帶他回到家裡,將發生的事情告訴家人,利百加的哥哥名叫拉班,看見妹妹手上的金鐲、金環,就出來迎接亞伯拉罕的僕人,接待他進到家裡休息,邀請他一起吃飯,亞伯拉罕的僕人堅持把主人交辦的事情完成之後再吃,於是,他將事情的始末,包括亞伯拉罕要他起誓,要他回到本地本族去為以撒尋找妻子,還包括他如何向上帝禱告,祈求引導,上帝如何印證他的祈求,全部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

接著,他希望女子的家人表態,是否願意讓這件事就這樣成了?利百加的母親和哥哥認為這是耶和華上帝的旨意,他們無從反對,願意讓利百加成為以撒的妻子。當下僕人拿出金器、銀器和衣服送給利百加,又將寶物送給她哥哥和她母親,以貴重的贈品成為婚約的認定。

僕人和跟從他的人吃了晚餐,住了一夜。早晨起來,僕人希望趕緊回去,而利百加的哥哥和她母親希望和她相處幾天,再讓她啟程出發。僕人仍然希望儘快回去,試圖說服他們,於是叫了利百加來問她,利百加說:「我去。」他們就讓利百加和她的乳母,同亞伯拉罕的僕人回到他主人那裡。

正回到他主人那裡的時候,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抬頭一看,看見來了些駱駝。利百加看見以撒,就急忙下了駱駝,問那僕人說:「這田間走來迎接我們的是誰?」僕人說:「是我的主人。」利百加就拿帕子蒙上臉。僕人就將所辦的一切事都告訴以撒。以撒便領利百加進了他母親撒拉的帳篷,娶了她為妻,並且愛她。以撒自從他母親不在了,這才得了安慰。

對利百加而言,她跟隨一名陌生人,騎著駱駝長途跋涉,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和一個素未謀面的遠親結婚,以人的眼光來看,這當中潛藏了多少的危險?然而在利百加回答:「我去。」的時候,她口中吐出的不只是對於婚姻的決定,也是一份出於信心的委身,她選擇讓自己的生命參與在上帝的盟約裡。

以撒住在迦南地,他可以選擇當地的女子結婚,然而他卻願意以信心等候上帝的時間和安排,以撒將自己的婚姻幸福和未來交託在上帝的手中。或許他在田間默想的時候,正禱告這件事,抬頭一看,就看見了上帝為他預備的婚姻。

亞伯拉罕負起身為父親的責任,為兒子以撒建立一個對上帝保有信心的家庭,這也讓我們看見,我們的確可以藉著禱告,在日常大大小小的事務當中尋求上帝,領受祂的引導。

禱告是美妙的!禱告的美妙不是我們口中說的禱詞多麼的神奇美妙。禱告的美妙,是因為上帝的美好,上帝極願意賜福給我們。禱告得到應允,有時候是如此出其不意,卻又是有跡可循,超乎一般邏輯的預期,卻也尋常合理,非常巧妙驚喜。上帝創造我們,極願意參與在我們的生命中,讓我們看見有祂同在的美好,祂是我們的創造主,祂有最高的主權和力量來管理我們的生命。

我們都曾經歷禱告立即蒙應允的時候,也有禱告許久,仍然等候禱告能夠得到回應的時候。無論何種情況,上帝都聽見我們的聲音,上帝的子民呼喊祂的名,祂必垂聽,我們應當傾耳細細聽祂,以信心倚靠祂,很可能上帝一次只讓我們看見一步路,即便無法看見遠方,我們跟著上帝走,絕對不迷路。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30919

上帝是我們一生的指引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創世記 24:1-27

亞伯拉罕年紀已老邁,兒子以撒已長大成人,以撒是上帝成就應許的第一個後嗣,他的婚姻將會延續上帝的應許。亞伯拉罕讓管理他全業最老的僕人向他起誓,要這僕人回到亞伯亞伯拉罕的本地本族去,為以撒娶一個妻子。僕人回答,如果女子不願意來,是否要將以撒帶回去呢?

從僕人回答的話裡,可以看出他沒有「考慮要不要做」的想法,而是考慮他能不能完成主人交付的任務,如果遇到狀況,主人希望怎麼處理?如今亞伯拉罕已經一百多歲了,僕人也可能擔心長途跋涉回來的日子,亞伯拉罕已經不在了,因此,出發之前,就把可能的狀況問清楚,無論亞伯拉罕還在不在,這僕人都會願意繼續完成任務,繼續服事這個家庭。

這時候,亞伯拉罕年紀老邁,但他的信心卻是更加堅強,他知道上帝的應許是信實的,上帝要他離開本家的呼召是堅定的,願意與他的兒子以撒締結婚姻的女子,也會願意順服同樣的呼召。亞伯拉罕回答僕人的問題,「你要謹慎,不要帶我的兒子回那裡去!」亞伯拉罕到了老邁的年紀仍然願意順服上帝的呼召,經過這些年歲與上帝同行的經歷,他相信上帝會以祂自己的方式持續讓應許成就。僕人就按照他主人亞伯拉罕所吩咐的與他起誓。

這僕人是誰?他是管理亞伯拉罕全業最老的僕人,他是亞伯拉罕非常信任的僕人,亞伯拉罕將所有的財產交給他管理。很可能他已經跟隨亞伯拉罕許多年,在服事這個家庭的期間,他已經見證上帝在亞伯拉罕生命中的一切作為,見證上帝的大能與恩典,見證以撒的出生,在亞伯拉罕前往山上獻以撒的時候,或許他也是跟隨上山的僕人。

亞伯拉罕非常信任這僕人,而且已經將所有的財產讓他管理了,然而吩咐一直以來值得信任的僕人做事,還需要僕人起誓嗎?因為亞伯拉罕對這件事情非常注重,他需要慎重的確認這僕人能夠信實的執行任務之外,也打從心裡以謹慎認真的態度完成這件事,好像亞伯拉罕親自去為兒子選擇妻子一般。

這僕人帶著十匹駱駝和他主人的財物出發,來到拿鶴的城。他不只對亞伯拉罕忠心,他對上帝也能夠信心倚靠。在這所知甚少的環境,執行這項重大的任務,需要多大的智慧?這僕人選擇先尋求上帝,他尊崇上帝,謙卑尋求上帝的指引,信實的尋求這項任務能夠依照主人的期待來完成,他希望得到明確的印證,希望在他向女子取水喝的時候,那女子願意給他和他的駱駝喝水,以此成為從上帝而來的明確印證,他也期盼上帝能夠幫助他完成亞伯拉罕的囑託。

這僕人還在禱告的時候,利百加肩頭上扛著水瓶出來。利百加是彼土利所生的,彼土利是亞伯拉罕兄弟拿鶴妻子密迦的兒子。她下到井旁,打滿了瓶,又上來。僕人跑上前去對她說:「求你將瓶裡的水給我一點喝。」那女子說:「我主請喝。」就急忙拿下瓶來,托在手上給他喝。女子給他喝了,就說:「我再為你的駱駝打水,叫駱駝也喝足。」她又急忙把瓶裡的水倒在槽裡,又跑到井旁打水,為所有的駱駝打上水來。

僕人定睛觀察她,一句話也不說,想要知道這女子是不是耶和華上帝所引導他遇見的女子。駱駝喝足了,那僕人就拿了貴重的金環、金鐲,給了那女子,詢問她是誰的女兒?是否可以到她家裡住宿?女子回答,她是密迦與拿鶴之子彼土利的女兒。家裡足有糧草,也有住宿的地方。這僕人就低頭向耶和華下拜,說:「耶和華我主人亞伯拉罕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祂不斷地以慈愛、誠實待我主人。至於我,耶和華在路上引領我,直走到我主人的兄弟家裡。」因著上帝的幫助,這僕人順利的走到了亞伯拉罕的本家,此時困難的任務已經少了困難的擔憂,他心裡的感謝讚美油然而生。

有時我們會遇到做重大選擇的時候,我們怎麼知道上帝要我們怎麼做?上帝希望我們住在哪裡?和誰結婚?選擇哪一份工作?如果選錯了,可能接下來的腳步也會繼續走錯方向。萬一有人執意的決定限制了我們的選擇,我們該怎麼辦?讓上帝成為我們一生的首要,一生認識跟隨祂,一生的選擇必能得到指引。「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以賽亞書30:21)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30908

上帝是我們穩穩妥妥的倚靠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創世記第23章

撒拉的一生陪伴亞伯拉罕隨著上帝的呼召,離開本族本家,走過信心的旅程,經歷大大小小的事件,在異地為了保全生命,必須配合自己的丈夫說謊,不只一次必須自己面對危險與驚惶;也經歷信心的高高低低,急著領受上帝的祝福,出了主意,讓自己的僕女給亞伯拉罕作妾,反而被自己的僕女輕視,然而無論如何,其中確實也都經歷上帝的同在與恩典、上帝的即時拯救與安慰。

撒拉陪伴亞伯拉罕走過生命的跌跌撞撞,走過信心成長之路,經歷上帝諸般的恩典,見證上帝的應許成就,兩人不只彼此陪伴,也互相饒恕原諒,是夫妻,也是親密的屬靈同伴。撒拉享壽一百二十七歲,死在迦南地,亞伯拉罕為她哀慟哭號。

自從上帝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本族本家,一路走來的經歷,讓他養成了厚實的信心,亞伯拉罕了解上帝自有祂成就應許的時間,不需要強奪好處與祝福,上帝定意成就的事必然會成就。亞伯拉罕經歷上帝而養成的信心讓他更加認識上帝的信實,自己也將這份信實穿戴在身上,而這份信實的確在與人應對互動之間成為他的幫助。

亞伯拉罕寄居在異地,有意在這裡購買土地,好讓他埋葬妻子撒拉。那地的人知道亞伯拉罕是寄居的外來者,在這裡沒有土地,卻也因為認識他、敬重他,堅持贈送土地給他,即便如此,亞伯拉罕仍然願意買下他選擇埋葬妻子的土地,正式取得土地的主權。

亞伯拉罕已經得到上帝的應許,上帝要將迦南全地賜給他和他的後裔永遠為業(創世記 17:8),在這應許尚未成就之前,亞伯拉罕等候上帝,並不因得到上帝的應許而強握上帝的權柄,成為旁人的壓迫,他不強取主權,而是從他經歷上帝的美好所學習到的功課,實際落實在生活中,成為自己領受的祝福,也祝福了周遭的人。

亞伯拉罕把他妻子撒拉埋葬在迦南地田間的洞裡,他的信心之路沒有了撒拉的陪伴,仍然要繼續往前走。亞伯拉罕因為失去妻子而哀慟,但他並不因此失去對上帝的信心,也不對未來失去盼望,因為上帝一向是他面對未來所持有的盼望。

亞伯拉罕能夠不發一句相左的話,將他一生等待的兒子以撒還獻給上帝,現在上帝帶走陪伴他一生的妻子撒拉,此刻的試驗,亞伯拉罕感受到的並不是環境分崩離析帶來的負面感受,而是將亞伯拉罕更加拉近與上帝的距離,亞伯拉罕感受到他更加需要上帝,他的順服堅固了他的信心。

上帝全然知道什麼時候該給我們什麼樣的試驗,在試驗的時候,我們仍然有親愛的上帝能夠倚靠,我們有阿爸父穩穩妥妥的倚靠。這份倚靠不只讓我們穩妥不動搖,還讓我們領受多重的豐盛祝福。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30830

上帝必親自持守成就祂所賜的祝福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創世記第22章

上帝試驗亞伯拉罕的信心,要他帶著他的兒子以撒到山上去,將以撒作為獻給上帝的燔祭。這樣的吩咐是多麼難以順服?以撒是上帝應許亞伯拉罕成為大國之父的祝福,經歷了長時間的等候,信心高高低低的煎熬,到了老年才藉著撒拉懷胎生下。現在上帝要亞伯拉罕將以撒回獻給祂作為燔祭,上帝為什麼要取回以撒的生命?是不是太殘忍了?上帝反悔了嗎?上帝要向亞伯拉罕收回應許和祝福嗎?

亞伯拉罕似乎沒有懷疑上帝的吩咐是多麼的不可思議,他帶著兩個僕人和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前往上帝指示的地方去了。即將到達目的地的時候,他讓僕人原地等候,自己帶著兒子上山。

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以撒身上,自己手裡拿著火與刀,二人繼續前行。以撒不明白,問起父親: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亞伯拉罕只是簡單的回答:上帝必自己預備燔祭的羊羔。一邊是上帝的吩咐,一邊是自己親生的兒子,亞伯拉罕此時是什麼樣的心情?他應該怎麼取?怎麼捨?

他們到了上帝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裡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這是多麼驚人、不可思議的一幕?!一名父親在山上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在這時間的過程,兒子沒有逃跑,父親將捆綁的兒子放在壇的柴上,作勢要殺自己的兒子,難道他的兒子不驚慌害怕、不想掙脫嗎?經文並沒有敘述這對父子的心情,但經文的敘述的確告訴我們,上帝差派使者適時的制止亞伯拉罕,不可以殺害以撒,適時的告訴他,上帝吩咐他回獻以撒是為了試驗亞伯拉罕敬畏上帝的信心。

上帝並不是殘忍的取回以撒的生命,也不是反悔與亞伯拉罕之間的盟約,更不是為了收回應許和祝福,而是為了試驗亞伯拉罕的信心,亞伯拉罕沒有將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上帝。亞伯拉罕領受了上帝的應許和祝福,不是霸佔和獨享,而是打從心底認為領受了上帝的賞賜,是從上帝來的祝福,他敬畏上帝、尊重上帝的主權,他相信上帝有至高的權力,即便他還不明白道理的時候,仍然相信上帝的智慧高過人的智慧,相信上帝的美善。

聽了使者的話,亞伯拉罕抬頭看,發現一隻公羊,兩支頭角陷在小樹叢中,就取了那隻公羊來,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

此時,亞伯拉罕的生命已經過了多少年歲,經歷上帝的同在、上帝的恩典,上帝使他得著救贖,脫離苦難,得到饒恕,得到祝福,現在亞伯拉罕毫無懷疑的順服上帝,以智慧的方式結束上山的這趟旅程,不向上帝發怨言,也不留機會讓還未成熟的下一代對上帝有所懷疑。顯然,在這些年歲中,他不只增長了信心,也增長了智慧,更加認識上帝,更親近上帝,也更體貼上帝的心意,能夠從裡而外的順服上帝。耶和華上帝喜悅他,再次差派使者對他說話,向他印證盟約的應許。上帝是信實的,上帝所賜的祝福,祂必親自持守、成就!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30826

上帝親自養成領袖的品格,使他人得著好處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創世記 21:22-34

當時,亞比米勒和他的軍長非各對亞伯拉罕說,「凡你所行的事都有上帝的保佑。我願你如今在這裡指著上帝對我起誓,不要欺負我與我的兒子,並我的子孫。我怎樣厚待了你,你也要照樣厚待我與你所寄居這地的民。」亞伯拉罕答應了,卻也直接了當的搬出一個議題:長久以來,亞比米勒的僕人霸占了亞伯拉罕的一口水井。亞比米勒當場表明,他原本並不知情,最後,亞伯拉罕大方的拿出代價,買下一口自己原本就擁有的水井,他們在別是巴立約之後,亞比米勒和他的軍長非就各起身回非利士地去了。

亞伯拉罕在別是巴栽上一棵垂絲柳樹,獻上感恩,敬拜上帝,在那裡求告耶和華永生上帝的名。亞伯拉罕在非利士人的地寄居了多日。

亞伯拉罕雖以不對等的代價買回了自己的水井,卻是以大方的氣度、智慧的方式,尋求解決這長久以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因著問題的解決,他向上帝獻上感恩,上帝賞賜保守他在異地和平居住多日。

亞伯拉罕在信心成長的路上,有高低起伏,在這過程中,他對上帝的認識日益增加。亞伯拉罕求告「耶和華永生上帝」的名,這代表他再一次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上帝的認識,以新的名字呼求祂。亞伯拉罕相信上帝,卻也難免恐懼、懷疑、犯罪,他無意中習慣的犯下相同的罪,無法全然信靠上帝,但上帝並不因此就放棄他,亞伯拉罕無法活出完美的生活,但上帝絕對是信實的持守祂愛的應許。我們也和亞伯拉罕一樣,每每經歷上帝一次,就多認識上帝一次,長時間累積,就更加認識上帝的豐富,也與上帝的關係更加的親近。

領袖對他所帶領的人,一向有很大的影響力。亞伯拉罕是一家之首,撒拉是夏甲的主母也是一家之首的妻子、亞比米勒是一地的君王。亞伯拉罕、撒拉、亞比米勒對於他們的家庭和管轄的區域都負有一定的責任。每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都帶領著一些人。如果我們經常擁有以自我為出發點的想法,做出以自我為出發點的行為,我們的這些想法和行為,都會影響著我們帶領的人。然而,上帝會親自養成領袖的品格,使其他人受益、得著好處。一般的領袖鮮少察覺自己的盲點,屬神的領袖習慣將他人的需要擺在自己的權力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