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與主耶穌面對面,一分鐘禱告。願世界變更好︱禱告︱主與我同負一軛︱20240804

與主耶穌面對面
一分鐘禱告。願世界變更好

2024/8/4
主與我同負一軛

親愛的主耶穌
感謝祢在千萬人之中
揀選我成為祢的兒女
謝謝祢帶領我認識真道
謝謝祢引領我明白救贖


我生命的過往
祢不在意
祢能更新
我生命的現在
祢給恩典
祢賜祝福
我生命的未來
有祢同在
有祢掌權


祢是我生命的陶匠
我是祢手中的泥土
求祢塑造我
讓我活出祢的氣息
求祢更新我
讓我學習祢的樣式


我生命屬祢
祢在十字架上
流下的寶血
是我新生命的代價
為的是使我與祢
同死同復活
為的是讓我的生命
呼吸祢的清新氣息


在我遇見祢之後
不再自己獨自面對生命
生命的重擔
祢親自來與我同負一軛
我心何等感激
生命的旅程有祢陪伴
即便路途顛簸崎嶇
再也無需擔憂
因為…
我有全能的父
我有復活的主
在我心裡、在我身邊
指教我、引導我
賜福我、供應我

我要坦然無懼
來到主的腳前
交託、傾訴、仰望
我要以完全的信心
呼吸新生命的氧氣
那就是主的恩惠與慈愛
願主的恩典
成為祝福我一生的記號

如此禱告

奉主耶穌基督的名,
阿門!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40803

祂以恩典餵養我們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創世記第 48 章

約瑟聽說父親病了,就帶著兩個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去探望父親。雅各看見約瑟來了,勉強在床上坐起來,對著約瑟再次數算上帝的恩典。他說全能的上帝曾經向他顯現,賜福他,應許他生養眾多,應許他得產業。雅各又對約瑟說,他將約瑟在埃及地所生的以法蓮和瑪拿西這兩個兒子視如己出,他要認領這兩個兒子,他們可以歸於他們弟兄的名下得產業。約瑟聽見,自己就俯伏下拜,又拉著兩個兒子,讓次子以法蓮對著雅各的左手;長子瑪拿西對著雅各的右手。當時一般認為右手代表著厚愛、權能,約瑟原以為上帝的心意和父親的意圖都是要頭生的瑪拿西得到長子的祝福。

以色列 (雅各;創世記 32:27-28 ) 卻將雙手交叉過來,右手按在以法蓮的頭上,左手按在瑪拿西的頭上,約瑟看見,便提起他父親的手,要將他的手從以法蓮的頭上挪到瑪拿西的頭上,他提醒父親雅各,瑪拿西才是長子,但雅各不願意將手再一次交換過來,說:「我知道,我兒,我知道。他也必成為一族,也必昌大。只是他的兄弟將來比他還大,他兄弟的後裔要成為多族。」 雅各給他們祝福,立以法蓮在瑪拿西之上。其實在創世記的記載裡,長子被取代的例子並不罕見,例如:塞特與該隱、雅弗與閃、以撒和以實瑪利、雅各和以掃。立以法蓮在瑪拿西之上可能也是上帝的心意。

以色列 (雅各) 又對約瑟說:「我要死了,但上帝必與你們同在,領你們回到你們列祖之地。並且我從前用弓用刀從亞摩利人手下奪的那塊地,我都賜給你,使你比眾弟兄多得一份。」(創世記 48:22 ) 雅各讓約瑟得到雙倍的祝福,在十二支派的產業中多得一份,因這緣故,以法蓮和瑪拿西各自承襲一份迦南地的產業,這就是為什麼聖經上提到以色列支派,有時候不見約瑟的名,而是提到以法蓮和瑪拿西的原因。

雅各到自己的生命結束之前,心裡仍然懷念愛妻拉結,拉結的死讓他十分哀痛,至此仍無法忘懷,他說:拉結死在我眼前,在迦南地的路上,離以法他還有一段路程,我就把她葬在以法他的路上 (創世記 48:7 )。他對拉結的愛情付出許多心甘情願的代價,即便是不對等的代價也歡欣快樂 (創世記 29:20 ),可謂是「愛情,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雅歌 8:7 )」

雅各在上帝面前祝福約瑟的時候,稱上帝是「一生牧養我直到今日的上帝,救贖我脫離一切患難的那使者 (創世記 48:15-16 )」雅各總結一生經歷,他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以牧養和救贖作為結語。雅各曾經憑年少的血氣活著,欺騙詐取,曾經無路可走,卻因為遇見上帝而得到嶄新的盼望,他的生命在環境的熬煉中經歷上帝,上帝以恩典餵養他,轉變他的性格,不再靠血氣活著,而是成為以信心倚靠上帝的人。

上帝的全能並不被限制,祂能夠翻轉,祂不只牧養、救贖,祂還能夠將下在監獄裡為奴的約瑟轉變成強國的高官,祂能夠使約瑟在高官的位置管理得當,不只在饑荒之年救了千千萬萬的人命,也救了自己的家人,救了原本意圖陷害自己的哥哥們,還將家人安置在埃及地上最好的那塊土地上。

我們離一生的總結可能還很久,可能也很少想過:在一生末了的時候將會如何總結自己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或許我們經常陷入如何善加管理今天而苦惱,而看不見也想像不到未來生命終了的這一天,但我們這一生中的每一天都只有一次,我們可以利用每一天,堆疊成選擇親近上帝的美好記憶,在最後一天,回憶起來,將會是獻給上帝最美的禮物。上帝的權柄、翻轉的能力,讓自己的愛子降生在這世上,原為無罪,卻為我們的罪償了代價,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翻轉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使我們不再與上帝隔絕,使我們得著新生,使我們得著力量,為祂的榮美活出相稱的生命。我們的新生是祂的能力與榮耀,祂配得我們這一生一步一履倚靠祂。祂是我們的牧者,我們必不致缺乏,我們的一生一世有恩惠、慈愛相隨,我們要投靠祂,一生蒙祂祝福( 詩篇 23 )。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40727

祝福的源頭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創世記 47:13-31

埃及地和迦南地仍然持續饑荒,埃及地和迦南地的百姓為了買糧食花盡金錢,百姓們來到約瑟面前,向他祈求糧食。百姓們沒有糧食可吃,也沒有穀物飼養牲畜,於是,約瑟讓他們拿牲畜交換糧食,那一年百姓因為以牲畜與約瑟交換糧食,而度過荒年。次年,他們又來見約瑟,說他們的金錢、牲畜都用盡了,現在除了身體和田地之外,一無所剩。百姓們要求約瑟以糧食購買他們和他們的地,又要求約瑟給他們種子,使他們得以存活,土地也不至於荒涼。

於是,約瑟為法老買了埃及所有的地。埃及人因饑荒所迫,各人都賣了自己的田地,那地就都歸給了法老,只有祭司的地,約瑟沒有買,因為祭司從法老得常俸,他們吃法老所給的常俸。約瑟將種子給了埃及百姓,對他們說,要把五分之一納給法老,另外的四分可以供他們做耕作的種子和他們的食物。他們說:「你救了我們的性命!但願我們在我主眼前蒙恩,我們就做法老的僕人。」於是約瑟為埃及地定下常例,直到今日,法老必得五分之一,唯獨祭司的地不歸法老 ( 創世記47:25-26 )。

此時,以色列人住在約瑟為他們安置的歌珊地,置了產業,並且生育甚多。以色列 ( 雅各;創世記 32:27-28 ) 生命將盡時,把他的兒子約瑟叫來,要約瑟向他起誓,不要將他葬在埃及,要將他帶出埃及,葬在先父們所葬的地方。約瑟應答遵命,就向他起了誓,於是以色列在床頭上敬拜上帝。

雅各曾經在逃命的路上,一度以為自己的末路已盡,無路可走,只剩死路一條。但當時上帝親自向他顯現,祝福應許他必得後裔繁多 ( 創世記 28:10-17 ),如今回顧一生,他不只活下來,也得到上帝應許的祝福。以色列來到埃及的時候已經一百三十歲 (創世記 47:9 ),他在多有險峻的生命路上,處處適逢上帝的恩典,一路經歷上帝,還娶得心愛的妻子拉結,與心愛的妻子拉結所生的兒子約瑟享受十七年的天倫之樂。以為永遠失去愛子約瑟的時候,卻在老年與約瑟重逢,還見了約瑟的兒子,又在埃及地安享十七年 ( 創世記 47:28 ),一家團聚,安置產業,安養後裔。甚至,在饑荒之年,天下百姓以財物牲畜換購糧食到一無所有的地步,還為了換購食物願意賣身為奴的時候,上帝使以色列和他的後裔安置在全國最好的地上 ( 創世記 47:6 ),昌盛繁裔。

在地上的日子除了疲累艱辛之外,確實還有美善存在,漂亮的山光湖景,海岸風光,餐桌上的美食,親朋好友之間的談笑,甚至旁人貼心溫暖的小舉動,這些都是生命路上的美好。除此之外,還有愛我們的上帝時時刻刻以恩典包圍我們,你是不是也時常想起曾經經歷上帝的時刻?就像雅各逃命的路上遇見上帝那樣絕處逢生,當時自己生命的下一步已成了問題,怎想像得到娶妻生子繁衍下一代的生命?但最終的結果確實因上帝恩典開路而勝過阻擋;或者,像是雅各被安置在最好的土地上,當周圍的人與環境上的挑戰相抗衡時,自己因信靠上帝而得到祝福,被上帝完美的保護著。地上一切的美好都有同一個祝福的源頭,向祝福源頭支取力量的人,就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 ( 詩篇 1:2-3 )。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40716

信靠祂,無論在迦南地或在埃及地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創世記 46:28-47:12

雅各既然已經決定舉家遷移到埃及去見約瑟,就派猶大先去請約瑟派人引路,前往歌珊,他們抵達之後,約瑟驅車前往,迎接他的父親雅各(以色列,創世記 32:27-28 ),約瑟見到父親,就伏在父親的頸項上哭了許久。雅各對約瑟說:「我既得見你的面,知道你還在,就是死我也甘心。」(創世記 46:31 )

約瑟將自己的家人帶到埃及,理當向埃及的法老王介紹家人,也為了迴避私相授受照顧自己家人的緣故,奉養家人的土地必須由法老親自授予。因此,約瑟從弟兄中挑出五個人,教導他們在法老面前談話得體,帶他們去見法老。

約瑟對法老說:「我的父親和我的弟兄帶著羊群牛群,並一切所有的,從迦南地來了,如今在歌珊地。」他的弟兄們照著約瑟告訴他們的,向法老說話,又對法老說:「迦南地的饑荒甚大,僕人的羊群沒有草吃,所以我們來到這地寄居。現在求你容僕人住在歌珊地。」法老對約瑟說:「你父親和你弟兄到你這裡來了,埃及地都在你面前,只管叫你父親和你弟兄住在國中最好的地,他們可以住在歌珊地。你若知道他們中間有什麼能人,就派他們看管我的牲畜。」(創世記 47:1-6 ) 法老對約瑟家人的態度尊重且友好(創世記 45:16),不僅讓他們住在埃及最好的地,還願意任用他們畜牧的能力,為他看管牲畜。

最後,約瑟領他父親雅各到法老面前,雅各給法老祝福。法老問雅各的年紀,雅各對法老說:「我寄居在世的年日是一百三十歲。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不及我列祖在世寄居的年日。」(創世記 47:9 )雅各又給法老祝福之後就出去了。約瑟遵著法老的命令,把埃及最好的地給他父親和弟兄居住,作為產業。約瑟用糧食奉養他父親和他弟兄,並全家的眷屬。

歌珊土地肥沃,使以色列一家在荒年之後能夠在這裡耕作畜牧,也因為歌珊的地理位置,和埃及人厭惡牧羊人的緣故,他們能與埃及人分別出來,能夠在這片土地上自給自足,生養眾多,能養足激增的人口,顯然是上帝為接下來的故事埋了伏筆。

雅各形容自己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他年少時欺騙搶奪長子的位份,引來殺身之禍,逃到舅舅拉班家裡,得到的是被欺騙和勞役之苦,他的兒子們,因為罪的緣故,不斷為他惹來愁煩。然而,在雅各的生命裡,上帝好幾次即時向他顯現,指引方向,帶出生命的盼望,如果少了上帝,他的一生真的只剩愁苦勞煩。

雅各決定舉家前來埃及見約瑟之前,他和他的兒子們因為罪的結果相互責備。因為示劍的殺戮,因為長子魯本與他的妾之間不倫,因為父子兄弟之間的偏愛嫉妒和痛失愛子,在饑荒之年仍然彼此僵持。但上帝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上帝為他們安排約瑟先來到埃及,使他們在荒年不得不到埃及買糧,才得到活命的出口,使他們全家在不容易的荒年得以存活下來,更使弟兄之間的關係得到饒恕與原諒。

家人之間的關係應當是親密的,上帝為我們設立家庭的目的是讓我們生活在愛裡,也能夠得到庇護,有歡樂可以彼此分享,有愁苦可以彼此分擔解憂,得到安慰,但是我們經歷的實際的情況卻比如此三言兩語複雜得多。在這世上有罪的纏累攪擾,有私心欲望,家庭之間的關係處理起來,反而更是不容易,即便約瑟的聰明和情感能勝任強國高官的位置,在面對自己的家庭關係時,仍然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必須躲起來私下哭泣;揭露自己的身分時,在弟兄面前哭泣;在久違的父親面前,趴在他的肩上哭了好久。面對無法控制的情緒,約瑟選擇釋放情緒,而不是受情緒控制,最後他仍然將家人帶到身邊奉養,尋求正規的管道將家人安置在肥沃的土地上。

面對因為罪產生的關係,如果我們是被誤解、受害的一方,我們是否能夠放下心中的芥蒂,為尋求眾人之間的和平和好處而完全地原諒嗎?原諒是相當不容易的功課,我們在原諒之前可能經歷與上帝之間許多的對話和精彩的故事,最終我們知道,能夠原諒不是靠自己,而是因為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原諒了我們。

無論上帝安排我們在家庭裡的角色是什麼,或是走向什麼樣的景況,是進入新階段?是走上拮据的地步?是必須為無預警的事件擔負起責任?上帝都在我們的身邊陪伴,無論在迦南地或是在埃及地,我們都能夠信靠上帝,信靠祂的信實,信靠祂的恩典無所不在,信靠祂不離開也不撇棄。在約瑟的故事裡,上帝的恩典一再發生,持續祝福,讓他在面臨盡頭的時候,盼望一步又一步的加深,這位祝福的上帝也是我們今天信靠的上帝,無論我們眼前走的路途平直或崎嶇,上帝都在我們舉步之前為我們鋪設恩典之路。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30823

上帝是我們隨時的幫助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創世記 21:1-21

歷經漫長的等待,好不容易,以撒終於出生,而經文只有三兩句,輕鬆地描寫。在耶和華沒有難成的事。

亞伯拉罕因上帝的吩咐(創世記 17:19),給撒拉所生的兒子起名叫以撒,意思是喜笑,一開始,亞伯拉罕和撒拉聽見他們將要生一個兒子,認為不可能而竊笑,現在他們生了孩子,撒拉說:「上帝使我喜笑,凡聽見的必與我一同喜笑。」她誠然讚美上帝,也與人見證分享上帝的祝福。

想想看,長久以來想得卻無法得到的,突然有一天,上帝回應了禱告,是什麼感覺?什麼樣的心情?等候上帝的過程,渴想卻得不到,禱告卻不蒙應允,相當困頓無力。儘管我們的感受十分煎熬,上帝仍是信實的,祂會在準確的時間表上,為我們帶來對我們最好的祝福,我們祈求的結果,不一定和上帝給的完全相同,但祂給的一定是最好的,一定有祂的美意在其中。

家庭的意見不合,讓亞伯拉罕非常苦惱。撒拉想要把夏甲和她的兒子趕出去,亞伯拉罕因為這兒子也是他的兒子,不知道如何是好。撒拉是對的,因為上帝與亞伯拉罕的盟約只應許由以撒繼承;亞伯拉罕也是對的,自己的兒子不應當照顧、愛護嗎?在左右為難的時候,上帝要亞伯拉罕聽從撒拉,同時上帝也應許祝福給夏甲的兒子,使他的後裔成立一國,因為他是亞伯拉罕所生的。亞伯拉罕憑著對上帝的信心,順服祂的吩咐,為夏甲準備了適當的糧食和水,讓她帶著孩子出去。

夏甲到了曠野,走迷了路,水喝完了,還沒遇見井水。她擔心孩子死了,不忍心見他在自己的眼前慢慢死去,就將他安置在對面一段距離的樹下。上帝聽見那孩子的哭聲,有使者對夏甲說,上帝聽見孩子的哭聲了,要她把孩子抱在懷裡,上帝將要讓這孩子的後裔成為大國。

夏甲懷孕的時候,曾經出走,在曠野遇見上帝(創世記 16)。這兩次在曠野遇見上帝,上帝都喊她的名字,在她得到上帝的幫助之前,上帝已經認識她。當時,在水泉邊,上帝要求她回去,應許她:「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甚至不可勝數。」此時,她在沒有水源的擔憂之下,在絕望中遇見上帝,上帝再次將賜給她和她孩子的祝福告訴她,也讓她找到水井。這孩子住在曠野,成長的過程,上帝與他同在,照顧他,將他訓練成弓箭手,他的母親幫他從自己的家鄉埃及給他娶了一個妻子(創世記 21:20-21)。

亞伯拉罕和撒拉得到上帝的應許,願意順服上帝,有時候卻因為環境的因素、人內心的軟弱,而違反上帝的心意,我們信心的成長有時平穩有時緩,高低起伏,但無論我們的景況如何,感受如何,上帝總是信實的,祂必成就信實的應許。

上帝賜下祝福給亞伯拉罕、撒拉、以撒,也賜下祝福給他們的使女和她所生的兒子:夏甲、以實瑪利。在這一連串發生的情節中,每個人有自己的感受,煎熬、受委屈、被苦待、左右為難、焦急…等等,上帝仍信實的賜下祝福給每一個人,也不因身分地位而減少對我們的愛。上帝使亞伯拉罕成為大國之父;使撒拉脫離無法懷孕的羞愧;使以撒成為應許的繼承;使夏甲不只一次在危急的時候遇見上帝;使以實瑪利在曠野得到上帝的照顧和祝福。

人常有軟弱,順服上帝並非一直是容易的事,但順服上帝總是對的,上帝的旨意總是對的,上帝的信實和慈愛總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祂無法測度的愛時時與我們每一個人同在,在我們親近上帝時,在我們煩憂時,在我們焦急煎熬時,在任何時刻,我們都可以來到祂的面前尋求,向祂資取幫助和祝福,因為祂是我們隨時的幫助。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30818

唯有憑靠上帝的力量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創世記第20章

亞伯拉罕往南地遷移,寄居在異地,亞伯拉罕在那裡稱他的妻子撒拉為妹妹。亞伯拉罕出此計策只顧慮自己的安危,並不考慮撒拉置身於危險之中,也不顧及上帝應許他一年內將要得到一個兒子。在那個地方,基拉耳王亞比米勒差人把撒拉取了去,夜間,上帝在夢中告訴亞比米勒,她是別人的妻子。

上帝是富有恩慈憐憫的上帝,祂差派使者到所多瑪去,即便那裡沒有一人悔改。上帝在亞比米勒犯罪之前,事先警告他。

亞比米勒清早起來,召了眾臣僕來,將這件事對他們說,也召亞伯拉罕來問話。亞伯拉罕為自己的行為辯駁,推卸責任,還說撒拉是他同父異母的妹妹,然而這樣的狡辯,只說出了實情的一半,實情是亞伯拉罕和撒拉不只是同父異母的兄妹,也是夫妻。他不只對人稱呼自己的妻子為妹妹,甚至利用夫妻兩人之間的情感作為藉口,要求自己的妻子和他說同樣的謊。

亞伯拉罕害怕異地的人可能為了奪取他的妻子,殺害他的性命,而想出這樣的計策。在這樣的擔憂之中,他選擇相信自己的方法,不信靠上帝。

創世記第12章,亞伯拉罕在埃及經歷過同樣的擔憂,使用過同樣的技倆,犯過同樣的錯誤,經歷同樣的挫敗,也經歷了上帝救贖的恩典。如今,他選擇重蹈覆轍,重複自己的失敗。然而,即便人無法保持長久的信實,上帝仍是信實的,祂從中介入、保護,但這並不表示亞伯拉罕不需承受後果。

在埃及的時候,法老將他們趕出境外,而這一次亞比米勒讓他們隨意居住在他的領地。這兩次的錯誤,亞伯拉罕都犯了罪,卻也都增加了物質的財富,然而我們必須知道的是,屬靈的祝福絕對不等同物質的財獲,也不能互相比擬。

亞比米勒贈與亞伯拉罕大量的財富,作為遮羞,亞伯拉罕禱告上帝,上帝就醫好了亞比米勒和他的妻子,並他的眾女僕,她們便能生育。因耶和華上帝為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的緣故,已經使亞比米勒家中的婦人不能生育。

這一幕,可說是屬上帝榮耀的合一、和好,儘管最初是由罪而引起的,而上帝卻親自翻轉結果。上帝不只在乎他的子民,以恩典慈愛介入保護,還將恩典延伸到亞比米勒和亞比米勒家中,上帝主動親自動工,吸引人來認識祂、經歷祂的慈愛。

即便是信心成熟的人也會在罪中掙扎受苦,亞伯拉罕經歷過上帝的恩典幫助與安慰,得到上帝祝福的應許,也見過所多瑪和蛾摩拉因罪惡的判斷,全地毀滅,煙氣上騰,如同燒窯一般,他仍然有信心軟弱的時候,唯有聖靈的工作才能使人意識到罪,才會渴望回轉順服。

屬靈的成熟不是對罪的抵擋有過度的自信,而是健康的覺察自己內心的軟弱,上帝將使用我們的挫敗使我們覺醒,讓我們知道深深的需要祂。

數年以來,上帝刻意養成亞伯拉罕的信心和靈裡的成熟,而在脆弱的一刻,他卻做出急促不恰當的決定,他選擇犯罪,而不是信靠上帝。這聽起來,是不是在我們自己的身上也有相似之處?

上帝幫助我們面對罪惡,抵擋犯罪,幫助我們尋求祂的幫助,使我們信心日漸成熟。上帝也了解人的軟弱,縱使人有軟弱,在成熟的信心中無法堅強,上帝仍然極度願意繼續引領我們向前,唯有憑靠祂的力量,我們才能繼續邁開步伐向前走去。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30815

白白賞賜的無限恩典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創世記 19:12-38

兩個天使到所多瑪察看,羅得接待他們,所多瑪城裡罪惡滿盈,他們警告羅得,耶和華上帝差派他們來毀滅所多瑪城,在滅城之前,趕緊帶著家人離開。羅得就去告訴女婿們,他的女婿們卻以為這是開玩笑的話,並不當真。

羅得選擇住在罪惡的城市,即便他心裡、靈裡,時常與所多瑪城裡的罪惡相抗衡,但這城的敗壞已經影響了羅得和他的家人。當今的我們似乎也面臨相似的情況,我們生活的環境,到處高舉罪惡的價值觀,過度倡議個人自由。上帝所吩咐我們的,被視為老古板的傳統限制。在這樣普遍的觀念中,我們如何活出合乎上帝心意的生活,同時能夠接近不認識上帝的人,讓他們願意接受上帝的話?我們如何能夠分辨世界的價值觀,已逐漸侵蝕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我們是否能夠選擇不讓世界竊取上帝保留在我們裡面的美好?

我們身處世界,卻不屬於世界(約翰福音 17:14-19),我們不應當去迎合世界高舉的價值。因著耶穌基督,在聖靈所賜的能力裡,我們有能力將上帝愛眾人的心讓更多人看見;在我們的舉手投足之間,在我們所做的決定之間,就能夠看見。

天亮的時候,天使催逼羅得,「帶著你的妻子和你在這裡的兩個女兒出去,免得你因這城裡的罪惡同被剿滅。」但羅得遲遲不走。這兩個天使因為耶和華憐恤羅得,就拉著他的手和他妻子的手,他兩個女兒的手,把他們領出來,安置在城外。出來以後,說:「逃命吧!不可回頭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要往山上逃跑,免得你被剿滅。」羅得向他們要求不要逃到山上去,而是逃到鄰近的一座小城,天使答應對他說:「這事我也應允你,我不傾覆你所說的這城。你要速速地逃到那城,因為你還沒有到那裡,我不能做什麼。」

羅得心裡沒有躲避災難的急迫感,天使拉著他與他的家人逃走,甚至同意羅得選擇的目的地,天使還對他說,他沒有逃走之前,他們不能毀滅所多瑪城。這是多大的恩典啊!

羅得到了那座小城的時候,太陽已經出來了。那時,耶和華上帝將硫磺與火從天上降至所多瑪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還有城裡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羅得的妻子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

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到了之前他站在耶和華面前為這城祈求的地方。他向所多瑪和蛾摩拉以及平原的全地觀看,驚訝地看見那地方煙氣上騰,像燒窯一般。上帝記念亞伯拉罕,在毀滅所多瑪城之前,就將羅得從滅城的災難之中,拯救出來。

羅得與亞伯拉罕分離的時候,他不只選擇了前去的地區位置,也選擇了追求生命的方向。他容忍罪惡的環境,得到的結果是滋養出恐懼、羞愧、不安全感、悲苦的生命,內心及靈裡的狀態已經被世界消磨到相當鈍拙的程度,即便災難就在眼前,也無法感知,甚至影響了下一代。羅得的女兒以世界的方法,滿足自己想要生孩子的渴望。

上帝將羅得看為義人(彼得後書 2:6-9),單單是因為祂的恩典,羅得的行為並不能讓他在上帝面前成為義人。上帝讓他成為義,是因為祂完全深知祂所創造的,祂有完全的能力成就救贖。

曾經我們可能也和羅得一樣,懊悔生命一事無成,但上帝仍然救贖我們,這是出於祂無限的恩典。祂的恩惠無限,祂願意與我們分享生命之道,祂已經來親近我們,與我們做朋友(約翰福音 15:14-15),我們可以坦然無懼的來到祂的面前,領受這白白賞賜,無法憑靠行為贏取的無限恩典。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站編的筆記-20230811

罪與義兩端之間

今天分享心得的經文是在創世記 18:20-19:11

耶和華向亞伯拉罕顯現,亞伯拉罕坐在帳篷門口,看見三個人在對面站著,就跑去迎接,設宴款待。之後,三人從那裡起行,向所多瑪觀看,亞伯拉罕也與他們同行,要送他們一程。耶和華上帝要下去所多瑪和蛾摩拉察看他們甚重的罪惡,其中二人轉身離開那裡,向所多瑪去,但亞伯拉罕仍舊站在耶和華面前。

亞伯拉罕知道上帝不會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不會讓義人與惡人受同樣的刑罰,他向上帝求情,如果那城裡有五十個義人,還剿滅那地方嗎?不為城裡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中的人嗎?上帝答應了,亞伯拉罕繼續求情,好似任性的討價還價一般,從五十、四十五、四十、三十、二十、十個,一直遞減籌碼,上帝都答應了,祂說:「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耶和華與亞伯拉罕說完了話就走了,亞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亞伯拉罕擔心生活在所多瑪城的侄子羅得,而為整座城的存亡向上帝求情。上帝並沒有責備亞伯拉罕的發問,反而是耐心聽完亞伯拉罕重複類似的說詞,接受他的請求。

亞伯拉罕並不了解所多瑪城罪惡沉淪的程度,可能連十個義人都沒有,他依照自己能想像得到的假設,為心裡掛念的侄子向上帝求情,出於信心,祈求上帝做出公平公義的判斷。亞伯拉罕重複類似的說詞表露出他內心的擔憂,另一方面,他也知道上帝的公平公義,他將不了解的部分帶到上帝面前,求上帝親自判斷。

有時候,瞬間的變化直逼我們與環境面對面,心裡最容易浮現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呼喊「為什麼?」的語意似乎隱藏著被虧待的怨語。從心裡真誠發出的問題,上帝並不責備,這樣的問題反而可以成為更進一步認識上帝、探索上帝的開始。上帝不會被我們問倒,上帝會安撫人心,祂會為我們理清雜如亂麻的思緒,帶領我們學習祂的智慧,將我們缺乏的賞賜給我們。

晚上,那兩個天使到了所多瑪。羅得正坐在所多瑪城門口,看見他們,就起來迎接,邀請他們到家裡休息,住一夜,清早起來再走。他們說:「不,我們要在街上過夜。」羅得切切地邀請他們,他們才進到他屋裡。羅得為他們預備筵席,烤無酵餅,他們就吃了。還沒休息的時候,所多瑪城裡各處的人,連老帶少,都來圍住那房子,要求羅得把這兩個天使帶出來,任憑他們行罪惡的事。

羅得出來,把門關上,要求他們不要做這樣的惡事,卻將自己的兩個女兒提出來做為交換的條件。他們不接受,就向前擁擠羅得,要攻破房門。於是那兩個天使伸出手來,將羅得拉進屋去,把門關上。並且讓門外的人,無論老少,眼都昏迷,摸來摸去,尋不著房門。

羅得生活在這座罪惡滿盈的城市,內心經常存在「罪」與「義」兩端的拉扯,有時候不得不做出向罪妥協的決定,就像為了保護家裡接待的貴客,而交出自己的兩個女兒任憑暴民所為的不智之舉。

羅得在惡劣環境中,常有是非兩極的內心交戰,時有做出不恰當的決定,而在新約的記載 (彼得後書 2:6-9),我們可以看見,上帝仍將他看為義人,相信這是出於上帝的恩典與恩惠。

當今世界的價值觀很容易讓我們混淆黑白是非,可能我們無意間已經向罪惡妥協了自己堅持的價值觀,讓自己給自己帶來麻煩而不自知。我們的渾然無知、毫無察覺並不能讓我們脫罪,在「罪」與「義」的中間,我們有耶穌基督作為中保,唯有藉著耶穌基督,我們才能得到饒恕赦免,才能來到天父面前領受祂的恩典與恩惠。祂的恩惠浩大,祂不願意失去祂所摯愛的。如果祂的一百隻羊,其中一隻迷了路,祂豈不撇下這九十九隻,往山裡去找那隻迷路的羊嗎(馬太福音 18:12-14)?